今年9月,财政部公布8起隐性债务典型案例,地方通过向国有企业借款、以租代建、融资等方式新增隐性债的行为被曝光,相关人员被问责处理。在强化对隐性债务“终身问责、倒查责任”、严控新增隐性债的同时,财政部门积极化解存量隐性债务风险,为地方经济发展添信心。
中央财政在2023年安排地方政府债务限额超过2.2万亿元的基础上,2024年又安排1.2万亿元的额度,按照一省一策,支持地方特别是高风险地区化解存量隐性债务和消化政府拖欠企业账款等。地方债务风险整体缓释,化债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在财政部日前出台的一揽子增量政策中,财政部部长蓝佛安表示,将“拟一次性增加较大规模债务限额置换地方政府存量隐性债务”。“这一举措有利于切实降低地方债务利息负担与融资成本,减轻地方短期偿债压力,腾出地方财力,从而将更多的资金用于民生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等重要领域,夯实地方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马海涛说。
此次增量政策中,叠加运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专项资金、税收政策等工具,支持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被市场人士评价为“力度空前、诚意满满”。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杨志勇认为,允许专项债券用于土地储备,既可以增强对土地供给的调控能力,又有利于缓解地方政府和房地产企业的流动性和债务压力,有效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用专项债券来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各地的保障性住房,以及将保障性安居工程补助资金更多用于支持消化存量房这两项措施,既可以缓解房地产市场的存量压力,还能促进房地产市场的供需结构平衡,优化保障房的供给,为中低收入人群提供更多适宜的住房选择。
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统筹发展与安全,结合经济形势、宏观调控需要、财政收支状况等因素,一系列政策措施和债务政策工具正加快落地、有效施力,促进经济持续向好。专家认为,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随着财政政策“组合拳”的持续发力、绵绵加力,宏观经济运行“稳”的基础将更加坚固,“进”的动能将继续累积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