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走出由金融危机引发的深度衰退已经有6年之久,然而回归强劲、实现同步的全球扩张仍然难以实现。经历了全球股市波动、人民币“一次性”贬值、新兴市场“贬值潮”和大宗商品价格暴跌,全球经济究竟将何去何从?
10月6日北京时间22:00,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了最新一期的《世界经济展望》(WEO,下称“报告”),下调2015年全球经济增幅预期至3.1%,较7月时的预测下调0.2个百分点。
其中,较7月时的预测,IMF维持中国2015年和2016年经济增长6.8%和6.3%的预测不变;预计美国经济分别增长2.6%(+0.1)和2.8%(-0.2);日本经济分别增长0.6%(-0.2)和1.0%(0.2),欧元区经济分别增长1.5%和1.6%;印度经济分别增长7.3%(-0.2)和7.5%(0.0)。
值得注意的是,缘何IMF几度下调全球经济增速预期?报告指出,尽管各国特定的冲击和发展变化起了一定作用,但发达经济体复苏步伐持续缓慢以及新兴市场连续第五年增长下滑起着重要作用。“危机以来生产率增长低迷,一些发达经济体面临危机遗留问题(公共和私人债务高企,金融部门薄弱,投资水平低),人口结构变化,许多新兴市场在危机后的信贷和投资高涨中正在进行调整,中国增长的调整带来重要的跨境影响,需求减弱和生产能力提高导致大宗商品价格下跌。”
在发达经济体,由于近期危机的遗留影响已经减退,加上持续的货币政策支持和财政中性的恢复,产出增长普遍加速,失业率普遍下降,尽管通缩压力依然存在。美国和英国的复苏进展最快,货币政策看起来很快会收紧,而欧元区和日本的复苏更为不确定,美联储有望在2015年内加息,而英国则将于2016年加息,一如市场预期。
形成对比的是,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增长有所减弱,而其在世界产出中所占比例不断提高,在世界增长中仍将占最大份额。此外,全球波动性加强、美联储加息或扩大新兴市场外债风险并加剧资本外流,这都使得新兴市场在中期承压。
据
DZ50无缝钢管检测员认为,随着美国即将首次提高政策利率、全球前景恶化,新兴市场面对的金融条件自今年春季以来已经收紧,特别是在近几个月:美元债券利差和长期本币债券收益平均扩大了50~60个基点,股票价格下跌,汇率贬值或面临压力。但发达经济体的金融条件继续保持宽松,实际利率依然很低,即使美国和英国即将提高政策利率。
尽管大宗商品价格自2011年以来便开始缓慢下行,但今年无疑是商品熊市的巅峰。更糟糕的是,IMF预计,相比2012~2014年,大宗商品出口国2015~2017年的年增长率可能下降1个百分点。除了美元走强、全球增长乏力,中国需求放缓也是主要因素之一。
然而,中国力求转变过去的出口和投资带动型经济模式,努力提高消费(包括服务业)的作用,因此,中国领导层最近已降低增长率目标。“很多大宗商品(包括金属)的实际价格已从2011年达到的峰值下跌,在今年8月中旬开始的金融波动那几个星期,下跌幅度尤其大。”
汇率波动也是IMF报告关注的另一大重点。近一年来,全球各国汇率波动明显,尤其是自8月11日人民币“一次性”贬值以来。报告考察了发达经济体以及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过去30年的经历(样本规模大于一般水平)。分析发现,实际有效汇率贬值10%,平均而言会使实际净出口增加GDP的1.5%,但各国差异很大。尽管有关效果在若干年后才会充分显现,但大部分调整发生在第一年。这一观察对货币政策制定至关重要。
据
DZ50无缝钢管检测员检测的
数据显示,美元实际有效汇率自2014年年中以来升值10%以上,而欧元自2014年年初以来贬值10%以上,日元自2012年年中以来贬值30%以上。一些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也出现了汇率大幅变动。关于这些汇率变动可能对贸易产生的影响,存在争论。
因此,IMF也指出,对于政策制定者,汇率调整仍有助于减轻贸易失衡。此外,汇率变动对出口和进口价格仍有很大影响,从而对于通胀动态和货币政策传导都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