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界期待的成品油价下调没有如期到来。
据
DZ50地质管检测员检测,12月15日本是成品油价格调整窗口,此前已经有多家咨询机构预计油价下调。发改委发文称,根据现行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的有关规定,暂缓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四连跌”就此中断,只留“三连跌”。
国际市场油价受到欧佩克(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会议拒绝减产等因素决定,价格持续下跌,在40美元/桶以下运行,12月14日WTI(美国西德克萨斯原油)原油甚至跌破35美元/桶,为2009年1月来首次。
充分发挥成品油价格杠杆作用,是促进资源节约、治理大气污染的重要手段。低油价时,保持国内成品油价格基本稳定,有利于抑制石油消费的过快增长和能源结构调整,促进环境保护,改善空气质量。
据
DZ50地质管检测员检测,
2015年国内成品油零售限价累计下调12次,累计上调7次,搁浅4次。汽油累计下调2165元/吨,上调1495元/吨;柴油累计下调2155元/吨,上调1440元/吨。冲抵之后汽油最终累计下调670元/吨,柴油下调715元/吨。如果15日下调落实,国内成品油累计下调次数将达到13次。此次之后,2015年年底前还有一次调价窗口。
当前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在2013年出台并执行,要点是调价周期缩短至10个工作日,取消上下4%的幅度限制。国内油价更为灵敏地反映国际油价变化,该降就降,该涨就涨。
但我国成品油定价仍由政府执行,业内预期成品油价格由市场决定将是必然趋势。国家放开油品市场的政策也不断推出,加大非国营企业原油使用配额,对民营企业放开原油进口权,并在上游试点破除央企垄断格局。
目前的机制仍然不是完全市场化的,新机制实行后,2014年年末至2015年初财政部、国税总局曾三度上调成品油消费税,与当时的成品油零售价格调整幅度抵消。
此前调价通知都会提出,成品油价格调整根据《石油价格管理办法》。按照2013年公布试行的这一办法,国际油价高于130美元/桶,可不上调成品油价格,“低于每桶80美元时,国内成品油价格按正常加工利润率计算,”但没有具体下限。
不过国内成品油价调整依据的一揽子价格并不公开,各个价格的权重也未知。在主要的参照指标WTI和布伦特价格屡创新低后,调价下限的问题浮出水面。
油价长期低位运行,会导致各大石油公司大幅度减少油气勘探开发的投入,影响未来的供应保障,需要一定的机制维持企业的生产积极性,既有上限也要有下限,企业承担的责任对等。
目前国际原油价格超过130美元时,国家实行成品油“价格天花板”政策;同时还可以实行“价格地板”政策,即当国际原油价格低于40美元/桶时,不再调整成品油价格,将应调未调的成品油价差用于弥补国内油气开发投入不足和弥补油田企业的亏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