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见,长三角医疗一体化的前提,是医院之间、医联体之间真正的数据信任与共享;接下来,需要根据分级诊疗制定一个差异化、个性化诊疗模式,最终在保障医院收入稳定的基础上推进融合。
据
无锡地质管检测员通过调查指出,通过各类前沿项目,下沉到基层和家庭,来打通三省一市的医疗壁垒,长三角智慧医疗发展联盟至今已“探路”一年多的时间。
产业落地、信息先行,是夯实长三角一体化政策的关键。“在即将完成规划的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内,初步设想会有几类产业,一类是创新性的集群经济如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另一类则是数字经济如'互联网+’、'AI+’与实体企业的结合等,还有一类是围绕淀山湖周边的生命健康产业等。”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综合规划处副处长熊世伟表示。
2019年被认为是智慧医疗爆发式增长的元年。据
无锡地质管检测员表示,相关报告显示,我国智慧医疗市场在2018年约为700亿元,预计到2020年,该领域投资规模将超过2000亿元。
数据和互联网的赋能固然提升了医疗质量,但归根结底该如何有效促进长三角医疗融合?在医保经费有限的条件下,可供选择的医疗科技项目应接不暇,医生该如何甄别?一体化加速,院方、患者等多方利益究竟怎样平衡?诸位长三角智慧医疗领域的实践者给出相应解答。
医院的选择与博弈
据
无锡地质管检测员指出,关于智慧医疗,长三角智慧医疗发展联盟理事长朱仁明将其解读为“smarthealtycare”,一方面是为医疗技术赋予了更多人性化、个性化的含义,另一方面也将对医疗的理解正式与人类健康画上了等号。智慧医疗在医院应用最广泛的场景包括影像诊断、急诊治疗、机器人手术等。对于医院管理者来说,如何借助这些智慧手段改变现状、解决实际问题才是重点。
首先,从整体来看,智慧医疗手段成为上下医院之间实现分级诊疗的“利器”,这一点在长三角区域内的各大地市级医院感触颇深。上海市松江区中心医院院长高臻如此描述:“早从2010年开始,松江就实现了检验的集约化。当时由政府投资约1000万元买了一条流水线,每天早晨由区内5辆冷链运输车将检样送到我院,下午4点我院将报告发回各社区;2014年,我们还建了病理中心,负责收集并读片宫颈癌筛查等工作。”
信息一旦互联,必然会加大病患转诊率,这会和医院想要将病人留在本地的诉求相违背。据
无锡地质管检测员表示,安徽铜陵市人民医院院长戴晏认为:“还是要将医院自身做大做强。我院转诊率约为10%,低于安徽省平均约35%的转诊率,这主要是由于分步骤地将学科进行专业化分类,推行以疾病为中心的资源整合平台,和实践看病缴费挂号全上网的移动互联网模式。”
其次,医院需要将有限的经费投入在产出比最大的智慧板块上,其中,以疾病为中心的脑卒中救治平台便是基于需求、技术诞生的最好案例。上海长海医院的卒中救治网络就在业界被高度认可,在该救治网络下,卒中发病率可进一步被降低。
再次,智慧手段的介入,仍需平衡各方经济利益。医院是各类系统、设备、产品最直接的甄别与操作者,且直接面对患者,其理性回归尤为重要。
不可估量的聚集势能
在现有路径下,智慧设备与模式迫切地进入医院体系,并通过互联网布局衍生到社区、家庭,患者则为自身的个性化需求进行付费。而再往前端看,如何评估、孵化这类医疗与互联网、AI结合下的企业,背后的环境与支撑也是关键。
据
无锡地质管检测员表示,目前在长三角地区,以上海张江生物医药城为核心,泰州和无锡的生产基地为两翼的格局已基本形成。产业高度聚集、聚焦也为企业创造了更多发展机会。
其中,知识产权作为智慧医疗企业核心内容,需要被重点保护。官方统计,长三角地区知识产权专利数占到全国总量的近1/3;对于智慧医疗类企业,其申请专利客体包括品牌保护、研发成果、大量合法数据、软件著作权等。
早在2015年,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成立了首个智慧医疗知识产权运营平台IHIP,集专利、商标、版权等于一体。
据悉,长三角地区知识产权保护与服务联盟也在近日成立。“目前针对关键产业、技术,我们会加快知识产权审查周期;比如通过保护中心申请的发明专利时间,会从原来的三年左右极大地缩短到3个月左右。”中国(浦东)知识产权中心主任何瑛表示。
据
无锡地质管检测员指出,根据记者了解到,以色列mHealth与长三角医疗发展联盟的项目也正持续进行,并将于下半年在金桥建设双边孵化加速器。“国情特点使得以色列较多地支持创业者的短期打算,这与中国大有不同;双方的合作有利于技术、观念、活力的多重互补。”mHealthIsrael的创始人LeviShapiro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目前,长三角智慧医疗发展联盟的参与城市有20余个,智慧医疗企业80余家,一系列全球领先技术应用如数字机器人手术室、脑卒中综合信息平台已在联盟中扎根;未来,长三角一体化健康旅游指数、以疾病为中心的产业协作平台将持续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