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召开第十三次会议。会议指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要坚持问题导向,立足机制制度创新,强化国有企业内部监督、出资人监督和审计、纪检巡视监督以及社会监督,加快形成全面覆盖、分工明确、协同配合、制约有力的国有资产监督体系。
据DZ50钢管检测员检测,由此次中央层面的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特别强调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其中释放出重大信号,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正如有分析人士指出,这预示着国企国资改革要“保障先行”。
足见,此次会议是为下一步国企改革定调子、划底线,更是在寻求国企改革顶层设计的最大公约数,加强有效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正是最大共识。在这一层面下,未来国企领域的改革将加速而至,国企改革顶层设计的“1+N”方案接近瓜熟蒂落。
众所周知,国企改革既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头戏,也是难啃的硬骨头。它不仅涉及各方复杂的利益博弈,而且牵连着巨大国有资产安危、增损。国有资产本质上是全体国民所有,因此国企改革的成败更直接关系到每一个人,对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走向至关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国企改革当稳妥而谨慎推进,寻求最大公约数和共识,以凝聚全社会的力量。
无疑,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是首当其冲和当务之急。今年2月,中纪委圈定26家央企开展首轮专项巡视,揭示出来的问题令人震惊。中央巡视组发现央企存在的五大“通病”:纪检监察力量薄弱、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作风建设存在问题、利益输送与权力寻租、干部管理不规范、“三重一大”执行不力。凡此种种显示,贪腐和监督不力成为国有资产流失的最大黑洞。
由此可见,要把国有资产管理的“篱笆”扎牢,要把国企“一把手”的权力关进笼子,重塑国企内部监督机制,加大国企公司治理结构改革力度,才能使国企改革的方向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考量不足,则不利改革。如何平衡好员工持股与国有资产保护的关系引人思考。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企在A股上市的公司中,已有10多家公司发布公告披露实施员工持股计划,而且还在继续增加中。员工持股不仅可以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发展,而且能够起到激励员工的作用,形成企业和员工的共同体。
把企业存量股权量化给个人的这种形式,是把国有资本卖给个人,如此,国有企业的资本就会减少,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可见,在规则不明的情况下,员工持股更需防范利益输送的暗渠。
同样,如何公开、透明、健康地搞好混合所有制经济也颇费思量。
|